古代中國的文化在漫長的時光里菡萏出千姿百態的瑰寶。莊重如蓮鶴方壺,神秘如三星堆青銅神樹,輕盈如素紗禪衣,多姿如琺瑯瓷盤……它們恒河沙數般于藝術長河中熠熠生輝。
但我們于博物館徜徉時,卻往往會留意到角落里的另一份美——琉璃。它們大都小巧通透,千百年間沉埋于黃土,于俯仰之間再攬天光云影。
“世間好物不堅牢,彩云易散琉璃碎”。浪漫而命運多舛的詩人,把流光瞬息、轉瞬即逝的歡愉盡數寄托于這些小東西上。或許這就是琉璃的迷人之處——它生于塵土,后定格在烈火熄滅、剔透的那一刻。詩人回顧矛盾的人生時或許想到了琉璃同樣是矛盾的,來自污濁卻至澈、脆弱易碎卻留存千年、靜止堅硬但默默流淌。人們可以在其中窺見天與云與山與水。更有甚者如藍琉璃,盛一晚月光,便可稱為海上生明月了。
傳說琉璃早是公元前493年范蠡督造之劍時發現的。這位年輕的政治家認為琉璃經過了烈火百煉,又有水晶剔透的柔美暗藏其間,感念天地陰陽造化,于是將其劍進獻越王。越王感念其鑄劍之功,原物賜還,并以其主之名命為“蠡”。而后范蠡將“蠡”作為定情信物贈予西施。同年戰事起,越大敗。范蠡將西施送往吳國。二人臨別時,西施將“蠡”送還。傳聞中,“蠡”將西施之淚藏于其中,可像河水一般流動,故后人將其稱為“流蠡”。又見其色澤如珠如玉,便又稱為“琉璃”,沿用至今。
上一條:琉璃廠:琉璃收藏指南大全
下一條:琉璃廠:古法琉璃,火中的藝術