北京有個的琉璃廠文化街,因位于明代官辦企業琉璃廠舊址而得名。
據記載,明朝永樂皇帝遷都北京之后,在城郊設立了隸屬于工部的五大工廠,琉璃廠就是其中之一。
不過這個琉璃廠的產品卻不是琉璃,而是蓋房子用的磚瓦、屋脊、脊獸等建筑材料。
為什么一個完全不生產琉璃的建筑工廠,卻叫做琉璃廠?
因為,中國有兩種完全不同的琉璃。
一種當然就是玻璃:明清之前,中國人一直把玻璃叫做琉璃,只不過由于技術和原材料的關系,那時候的玻璃顏色多變、透明度不高,跟今天的玻璃在外觀上有點差異。
法門寺地宮出土的唐代進口琉璃盤
另一種則是造型各異、色彩艷麗的建筑裝飾材料,常被用于宮殿、陵寢、寺院、廟宇、寶塔等高等級建筑。
其中名氣、也代表性的產品就是琉璃瓦。
琉璃瓦本是因其表面光澤流轉、流光溢彩有如琉璃而得名。
但隨著時間的推移,卻喧賓奪主搶占了“琉璃”這個,到明清時期,人們提到琉璃已經默認指的就是建筑用的各種琉璃構件了。
跨越了明清兩代的琉璃廠,就是的證明。